楚良才的返程之路较来时更加急切和迅速,甚至在经过康城时也没有多加停留,而是连日奔波,历经十数日后直接回到了夏州。
这一趟吐蕃分割区之旅原本以为需要很久,想不到前后月余时间就已经宣告结束。楚良才关注的问题全都已经清楚,因此距离夏州最近的青区反而没有去,而是直接返回了国师府,在用人方面他选择了相信蒋卫平。
无论是吐蕃本土,还是已经独立出来的分割区以及相邻的大兴州府,未来的管辖和治理都要靠能力出众的人来做,大兴区域内楚良才不便插手,即使他们选择放弃接管分割区他也觉得无可厚非,这是他种的因,就由他善这个果吧。
重用蒋卫平是楚良才亲自做的决定,事实证明这位在夏州蛰伏多年的知府担得起他的信任,而蒋卫平在前往吐蕃之前,首先向他推荐的人就是孙铭,于是孙铭接替了蒋卫平的位置,如今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孙铭作为夏州知府还是十分尽职尽责的。
但眼下,楚良才要的可不仅是让他兴盛一座夏州城,有烟霞实业和锦秀实业两大巨擘做后盾,但凡有点脑子的官员都能在夏州收获无数的丰功伟绩,他需要孙铭未来以夏州作为龙头,带领青、康、滇三大吐蕃分割区协同发展,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就看孙铭敢不敢接招儿了。
因此,回到国师府以后,楚良才很快就把孙铭传唤到国师府,准备试探一下这位被半途捞起来的夏州知府有没有胆量和气魄原地再升一级,成为一名肩负特别使命的青康总督。
是的,楚良才已经决定,要把青、康、滇三区同夏州捆绑起来,变成大兴境内一个行省级别的管辖区,如此一来夏州就成了一拖三,虽然从地缘管理上来看,活脱脱一个狭长的烟斗,但唯有如此才能令三大区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资源。
目前看来,虽说三大区好像一个巨大的拖油瓶,但这些地方只要开发得当,将来无一不是大兴王朝的宝藏之地,与其让蜀、云两省避之不及,倒不如让夏州接管过来,或许这一大片区域的发展能够反哺夏州,乃至吐蕃本土和西域各地。
彼时,夏州知府孙铭还不知道国师楚良才又下了一盘大棋,而棋盘上最重要的那颗棋子恰好是他自己。
从好友蒋卫平手中接过夏州的知府大印,他此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戏剧化的大转折,沉寂多年后,终于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孙铭自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夏州的建设和发展。
过去蒋卫平在夏州憋屈多年,那是因为大兴与吐蕃之间还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大兴朝廷远在京州,根本关注不到夏州的疾苦,因此一年年饱受吐蕃的袭扰,不仅百姓们无法安居乐业,稍微有点儿收获就会被吐蕃匪徒打了秋风。
如今国师率领远征军踏入这座饱经苦难的州城,一举将曾经为祸不断的吐蕃和西域变成的大兴王朝同气连枝的兄弟区域,夏州也一跃成为连结吐蕃和西域两地的超级中转站,茂申荒三州的大量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夏州,简直让孙铭心潮澎湃。
大半年以来,夏州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州城建设全面开花,无数孙铭过去闻所未闻的新兴工厂在夏州拔地而起,来自茂申荒三州的各行业精英大量地涌入夏州城,恍惚间他总以为这里就是京州,而不是曾经那个破败不堪的夏州。
只不过,夏州的建设和发展越快,孙铭这个夏州的父母官就越忙碌,可他却始终乐此不疲,因为他觉得与国师的卓越功勋相比,他自己做的这一点事情实在是太过微不足道,如果做不到尽心竭力他都感觉对不起国师的知遇之恩。
说来也是奇了,以前在京州之时,许多官员宣扬国师楚良才能力如何如何出众,智慧如何如何超群,被吹捧的如同神仙在世一般,孙铭一直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那是朝廷那些京官们人为制造出来的捧杀阴谋,他本人也一直没有机会去茂申荒三州亲自见证那里的繁华。
后来,京洲城受国师的照拂,大量先进技术在京州得以实施落地,一度改变了京州达官显贵们的生活方式,孙铭这才在其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变化,开始对国师其人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心,也是因此他才会下定决心接受好友蒋卫平的邀请来到夏州。
亲眼见到国师本人,孙铭才终于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肤浅,而彼时夏州的官场氛围简直比他臆想中还要完美,什么叫上下一心,什么叫令行禁止,在夏州这个偏僻的州城体现的淋漓尽致,而造成这一切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因为国师的村子。
于是,孙铭放下一切骄傲和体面,甘愿在蒋卫平手下做一名小小的主簿,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机会得到国师的赏识,并最终将他推上了夏州知府的位置。为此,孙铭一直对国师心存感激,也竭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国师的知遇之恩。
此次一如往常,孙铭以为国师又有什么新的项目规划,需要他这个知府去组织落实,想不到国师见到他,什么话也没说就把他请进书房,开口就问他,以夏州现在的发展状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将来能够对周边地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一道考题,孙铭自然清楚国师对于吐蕃和西域两地的重视程度,以夏州目前的发展速度未来必然能够对这大区域起到资源输送,技术推广,甚至共同进步的重要作用。但是,吐蕃的西域的疆域面积太过辽阔,以夏州一己之力恐怕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因此,孙铭便如实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夏州的兴盛的确能够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但是也应该考虑到影响力的大小,如果想要完全辐射到吐蕃和西域两地,恐怕很难。
楚良才对于孙铭的务实态度很满意,于是便说出了自己谋划已久的一拖三协同战略,成立一个新的青康行省。
楚良才的返程之路较来时更加急切和迅速,甚至在经过康城时也没有多加停留,而是连日奔波,历经十数日后直接回到了夏州。
这一趟吐蕃分割区之旅原本以为需要很久,想不到前后月余时间就已经宣告结束。楚良才关注的问题全都已经清楚,因此距离夏州最近的青区反而没有去,而是直接返回了国师府,在用人方面他选择了相信蒋卫平。
无论是吐蕃本土,还是已经独立出来的分割区以及相邻的大兴州府,未来的管辖和治理都要靠能力出众的人来做,大兴区域内楚良才不便插手,即使他们选择放弃接管分割区他也觉得无可厚非,这是他种的因,就由他善这个果吧。
重用蒋卫平是楚良才亲自做的决定,事实证明这位在夏州蛰伏多年的知府担得起他的信任,而蒋卫平在前往吐蕃之前,首先向他推荐的人就是孙铭,于是孙铭接替了蒋卫平的位置,如今根据各方面的反馈来看,孙铭作为夏州知府还是十分尽职尽责的。
但眼下,楚良才要的可不仅是让他兴盛一座夏州城,有烟霞实业和锦秀实业两大巨擘做后盾,但凡有点脑子的官员都能在夏州收获无数的丰功伟绩,他需要孙铭未来以夏州作为龙头,带领青、康、滇三大吐蕃分割区协同发展,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就看孙铭敢不敢接招儿了。
因此,回到国师府以后,楚良才很快就把孙铭传唤到国师府,准备试探一下这位被半途捞起来的夏州知府有没有胆量和气魄原地再升一级,成为一名肩负特别使命的青康总督。
是的,楚良才已经决定,要把青、康、滇三区同夏州捆绑起来,变成大兴境内一个行省级别的管辖区,如此一来夏州就成了一拖三,虽然从地缘管理上来看,活脱脱一个狭长的烟斗,但唯有如此才能令三大区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资源。
目前看来,虽说三大区好像一个巨大的拖油瓶,但这些地方只要开发得当,将来无一不是大兴王朝的宝藏之地,与其让蜀、云两省避之不及,倒不如让夏州接管过来,或许这一大片区域的发展能够反哺夏州,乃至吐蕃本土和西域各地。
彼时,夏州知府孙铭还不知道国师楚良才又下了一盘大棋,而棋盘上最重要的那颗棋子恰好是他自己。
从好友蒋卫平手中接过夏州的知府大印,他此生的命运就发生了戏剧化的大转折,沉寂多年后,终于有一个平台可以让他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孙铭自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夏州的建设和发展。
过去蒋卫平在夏州憋屈多年,那是因为大兴与吐蕃之间还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大兴朝廷远在京州,根本关注不到夏州的疾苦,因此一年年饱受吐蕃的袭扰,不仅百姓们无法安居乐业,稍微有点儿收获就会被吐蕃匪徒打了秋风。
如今国师率领远征军踏入这座饱经苦难的州城,一举将曾经为祸不断的吐蕃和西域变成的大兴王朝同气连枝的兄弟区域,夏州也一跃成为连结吐蕃和西域两地的超级中转站,茂申荒三州的大量优质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夏州,简直让孙铭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