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新政纲要(1 / 2)

大兴国师楚良才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留下一个被任命为驻土监管大臣的蒋卫平后便离开王宫大殿,前往罗卡庄园。

收服吐蕃,意味着楚良才的征伐之路已经徐徐展开,接下来他在圣城还要停留一段时间,一来要把《和平契约》尽快传递到京州皇城,二来面对吐蕃贵族和土司们将要掀起的反抗浪潮进行压服,三来则要着手规划一下吐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接下来借道前往西域做铺垫。

算起来,从夏州到圣城,一路上耗费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但似乎因为这一切都太过顺利,反而觉得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只不过他不久前才兴师动众地把自己的一家老小接到夏州,自己却转头跑到圣城,两三个月时间说长不长,可对于孩子来说怕是已经想他想到不行了。

没办法,即使当初决定把一家都搬到夏州,楚良才也不可能每日都陪在妻儿身边,不过他为此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只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就可以给自己腾出一定的自由空间来陪伴家人了。

在正式进攻吐蕃之前,楚良才就把远征军二十万人一分为三,由他自己带领十万人从夏州进入吐蕃,另外由戴谢率领五万人马从夏州转道河西州,先行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剩余五万人则驻守夏州,同时也分兵一部分负责支援申夏后勤通道的建设。

从那时候起,楚良才就已经有了坐镇夏州的想法,但若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以收服吐蕃为前提,只有把吐蕃与大兴的疆域连接在一起,同时通过征伐吐蕃培养远征军在高寒地区作战的成功经验,他才能放手让唐乙接手吐蕃的这一支远征军。

要说吐蕃疆域辽阔这自然实至名归,然而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西域可是要比吐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不过论起环境恶劣程度倒是有的一拼,因此主要的征伐难度还是在地域环境的适应程度上,至于战力那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当然,由于西域疆域辽阔,而且当地分布的族群也各不相同,远远没有吐蕃这般单纯,因此楚良才才安排戴谢的军队从河西进入西域,这样一来远征军就实现了两面夹击的效果,并且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整个西域。

而且,在扫清吐蕃的障碍之后,楚良才就会逐步放权,除了由赵毅仁统领三万士兵驻守圣城以外,剩下的七万士兵则由唐乙统帅,首先要拓宽圣城到阿里的交通要道,虽然朱隆德赞之前已经疏通了道路,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远征军的需要。

如此一来,还能顺便肃清整个吐蕃区域内的大小土司,真正意义上完全废除吐蕃的奴隶制度。然后,楚良才就可以放心地坐镇夏州,在延续远征军征伐道路的同时,加强大兴对吐蕃的控制力度。

毕竟征伐可不是一路杀过去就一了百了了,还需要调动到大兴的各方资源,一面尽快着手修建夏州到圣城的道路,另一面还要督促大兴边境数州官员,加强对切割出来划归各地州府直接管理的吐蕃自治州,进行针对性的管辖和治理,这和把蒋卫平、赵毅仁留在圣城参与吐蕃政务本质上没有区别。

因此楚良才拿到《和平契约》后,需要给远在京州的承德皇帝赵毅恒写一封详尽的奏章,陈清分化治理吐蕃的必要性,并请他酌情派遣得力官员,来到圣城尽快了解吐蕃的风土人情和施政特点,以便将来顺利接手吐蕃的滇区、康区等地。

对于远征军短时间内便将吐蕃完全收服,并且顺利签署《和平协议》一事,在楚良才看来根本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记得他曾经对吐蕃将领多吉才仁说过,如果朱隆德赞不能接受他提出的吐蕃治理方案和意见,那他就会换一个来代替朱隆德赞。

好在,如今朱隆德赞不仅全力配合,而且还多了吐蕃的佛教领袖芙蕖法师推波助澜,一切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但要说他本人对此有没有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激动,那完全是无稽之谈,或许他更希望早点结束圣城的行程,回到夏州看望自己的妻儿才好。

不过,楚良才急匆匆地回了罗卡庄园,可身在王宫大殿里的一众贵族和土司们,在朱隆德赞当众宣布《吐蕃自治区新政实施纲要》以后,立刻就全员炸锅了。因为这如同魔咒一般的《新政实施纲要》几乎要了他们的命。

这些一开始都还抱着侥幸希望的贵族和土司们,这一次总算是明白了那位大兴国师在临走之前所说的那段话所要表达的意思,释放所有奴隶也就罢了,还要把他们这些人的土地全部拿出来,重新划分给这些下等的贱民,还美其名曰奉献,这可真比割了他们身上的肉还要疼,这位年轻的大兴国师真的太狠了!

然而,面对王座旁边那一身戎装的大兴武将,所有的贵族和土司老爷们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心中的苦楚根本无处发泄。更要命的是,他们的赞普朱隆德赞首先站起来表态,他自己的家族将会带头落实《新政实施纲要》的规定,这就把在场所有人的最后最后一条路给完全堵上了,有些人忍不住急火攻心,竟当场口吐鲜血晕厥当场。

尽管场面一度陷入混乱,但有朱隆德赞的侍卫维持秩序,赵毅仁调集两百名大兴士兵入场列阵,即使吐了血的,只要还没有晕厥,也都悄悄的咽了回去,这个哑巴亏他们算是吃定了,否则下场只会更惨。

果然,朱隆德赞最后所说的一句话令许多贵族土司们清醒了许多。吐蕃积弱,让大家出点血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况且现在只不过要求他们释放奴隶,交出土地,未来的土地重新分配还有他们的一份,最重要的事他们现有的其他财产还是他们自己的,如果贵族土司们还无法接受,那就在要钱和要命之间选一个吧。

大兴国师楚良才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留下一个被任命为驻土监管大臣的蒋卫平后便离开王宫大殿,前往罗卡庄园。

收服吐蕃,意味着楚良才的征伐之路已经徐徐展开,接下来他在圣城还要停留一段时间,一来要把《和平契约》尽快传递到京州皇城,二来面对吐蕃贵族和土司们将要掀起的反抗浪潮进行压服,三来则要着手规划一下吐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接下来借道前往西域做铺垫。

算起来,从夏州到圣城,一路上耗费的时间不过两三个月,但似乎因为这一切都太过顺利,反而觉得时间并没有那么长,只不过他不久前才兴师动众地把自己的一家老小接到夏州,自己却转头跑到圣城,两三个月时间说长不长,可对于孩子来说怕是已经想他想到不行了。

没办法,即使当初决定把一家都搬到夏州,楚良才也不可能每日都陪在妻儿身边,不过他为此已经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只需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他就可以给自己腾出一定的自由空间来陪伴家人了。

在正式进攻吐蕃之前,楚良才就把远征军二十万人一分为三,由他自己带领十万人从夏州进入吐蕃,另外由戴谢率领五万人马从夏州转道河西州,先行在那里建设军事基地,剩余五万人则驻守夏州,同时也分兵一部分负责支援申夏后勤通道的建设。

从那时候起,楚良才就已经有了坐镇夏州的想法,但若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要以收服吐蕃为前提,只有把吐蕃与大兴的疆域连接在一起,同时通过征伐吐蕃培养远征军在高寒地区作战的成功经验,他才能放手让唐乙接手吐蕃的这一支远征军。

要说吐蕃疆域辽阔这自然实至名归,然而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西域可是要比吐蕃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不过论起环境恶劣程度倒是有的一拼,因此主要的征伐难度还是在地域环境的适应程度上,至于战力那倒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当然,由于西域疆域辽阔,而且当地分布的族群也各不相同,远远没有吐蕃这般单纯,因此楚良才才安排戴谢的军队从河西进入西域,这样一来远征军就实现了两面夹击的效果,并且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征服整个西域。

而且,在扫清吐蕃的障碍之后,楚良才就会逐步放权,除了由赵毅仁统领三万士兵驻守圣城以外,剩下的七万士兵则由唐乙统帅,首先要拓宽圣城到阿里的交通要道,虽然朱隆德赞之前已经疏通了道路,但还远远不能满足远征军的需要。

如此一来,还能顺便肃清整个吐蕃区域内的大小土司,真正意义上完全废除吐蕃的奴隶制度。然后,楚良才就可以放心地坐镇夏州,在延续远征军征伐道路的同时,加强大兴对吐蕃的控制力度。